当前位置:首页 >> 媒体广场
网络媒体
成都科技工作亮出2017成绩单:多项工作“创新高”
2018年2月13日    作者:冉倩婷    来源:四川在线    浏览量:4190

    科技研发投入持续增加,全社会R&D经费支出预计达320亿元,同比增长10.7%,顺利通过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工作验收。创新创业主体更趋活跃,市场主体数量同比增长42%、达到46.4万家,科技型企业数量2万家,同比增长55%,准独角兽企业31家。技术创新实力不断增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增至2471家、同比增长17.8%,高新技术产业产值9374.77亿元、同比增长11.8%。科技成果转化获得实质性突破,技术交易额再创新高,达到523亿元、增长12%。知识产权量质全面提升,专利申请量113985件,发明专利申请量47036件,分别增长16%和19.1%,万人有效发明专利19件、增长20%。科技创新成果更加丰硕,27个项目荣获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1人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获奖数量占全省总获奖数的90%,创历史新高。

    2月12日,成都市科技局对外公布成都市科技工作的“2017成绩单”。

    从不同板块来看:

    在加强区域创新平台建设上。

    成都高新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在成果转化、创业孵化、科技金融等方面大胆探索,不断提升创新生态能级,示范区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80亿元、增长10%,区内上市挂牌企业144家,居全国高新区前列、西部地区第一。全力争创以军民融合为特色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推动“Z箍缩聚变-裂变混合实验堆”“光子科学中心”等多个面向世界前沿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落地建设,中科院成都科学研究中心、光电所鹿溪智谷园区开工建设,中国地调局“西南地质科学创新中心”挂牌成立。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创建工作持续推进。

    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产业生态圈创新生态链加快构建方面。

    开展产业生态圈、创新生态链、新经济培育等重大课题研究,形成30余篇科技调研成果和行业发展分析报告。聚焦新经济“六大形态”“七大场景”,编制虚拟现实、大数据、地理信息、新能源汽车、无人机等5个产业技术路线图,明确成都市技术比较优势和产业升级主攻方向。打造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平台,在大数据、石墨烯、机器人及智能装备等领域组建了10个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取得初步成效。

    着眼壮大技术创新主体,实施科技型企业培育行动计划。

    全年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670家,增幅为历年最大。新潮传媒、极米科技、天象互动等31家准独角兽企业充满活力、快速成长。出台支持产业创新的“成果转化十条”和“知识产权十条”,鼓励企业招引海内外高端科研人才,建设科技研发机构和产学研联合实验室,承接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推动成果转化、知识产权等高新技术服务业企业加快发展,全市拥有专利代理机构62家、知识产权服务机构超过200余家,持续领跑中西部,获批成为全国唯一的专利代理行业进一步改革试点城市和国家中小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推进工程试点城市。

    大力吸引聚集高层次科技人才。

    认真落实“蓉漂”计划,健全“企业提需求+高校院所出编制+政府给支持”的高层次联合引才机制,举办“‘蓉漂’人才荟”系列活动,先后走进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吸引大学毕业生和青年科技人才来蓉发展。截止目前,成都市有“两院”院士32名,国家“千人计划”专家233名,四川省“千人计划”专家672名,成都市“人才计划”专家463名,高层次创新人才聚集效应进一步凸显。

    加强知识产权创造、保护和运用方面。

    成为西部唯一获批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创建市,获批国家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建设重点城市。出台知识产权强市建设工作方案,召开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推进大会,加快构建集创造、应用、管理、保护和服务“五位一体”的知识产权工作体系。2017年,全市专利申请量113985件,发明专利申请量47036件,分别占全省的68%和73%,继续保持副省级城市前列,中西部第一;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30519件,占全省69%。连续两年获得中国专利奖金奖。不断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全年调解、查处各类假冒专利、侵权纠纷案件468件,办理案件数量同比增长300%以上。据国家知识产权局的专题分析报告,成都创新研发活跃度居同类城市首位,创新发展竞争力指数在同类城市中排名第二。

    深化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上。

    成功举办第三届“成都全球创新创业交易会”。举办“菁蓉汇”系列活动188场,并走进特拉维夫、莫斯科、柏林等“一带一路”国家和“北上广深”等知名创业城市,累计服务企业及团队6800余家、创业者14200余名,带动全市开展双创活动1850多场。新增创新创业载体36家、面积51万平方米,全市建成各类创新创业载体260家、总面积1654万平方米。据不完全统计,“菁蓉汇”系列活动已累计实现融资32亿元,全市双创载体内的2056家企业获得125亿元融资。

    深化校院地协同创新。

    布局规划建设10个环高校知识经济圈,打造科技成果转化主承接区,“环川大知识经济圈”“电子科大一校一带”“环交大智慧城”加快建设,带动高校及社会资本投入超8.75亿元,总面积超50万平方米。实施“蓉城科技聚变计划”,举办“蓉归故里”活动,引进电子科大校友企业项目投资2720亿元。定期举办科技成果校企“每月一对接”活动,电子信息、先进高分子材料、轨道交通等专场共有500多个项目、600余家企业及众多知名创投机构参与对接,带动1000余项科技成果在蓉转移转化。

    ​持续推进科技体制改革。

    成立科技成果“三权”改革联盟,继西南交大之后,推动四川大学、成都理工、成都中医大等出台职务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改革方案。西南交大184项科研成果分割确权,吸引投资8.8亿,成立科技公司20家;四川大学近60项成果分割确权,创办20余家科技企业,仅生物医药领域7项成果确权后作价投资3.6亿元,预计拉动投资100亿元。成都理工大12项成果、成都中医大26项成果完成分割确权。扎实开展知识产权综合管理体制改革,在郫都区试点成立知识产权局,在国内率先实施专利、商标、版权等行政管理、行政执法、综合服务“三合一”改革,在全国产生较大影响。



网站地图 | 设为首页 | 网站调查 川新备06-010034 蜀ICP备05003368号
365bat主办 版权所有 地址:成都市高新区蜀锦路68号 邮政编码:610042
成都市科技情报所制作、维护 地址:成都市人民中路三段十二号 邮政编码:610031
电话:028-61881720 传真:028-61881722 网站标识码:5101000045;